发布日期:2025-04-15 08:24 点击次数:157
想了很多东西,今天暂停谥号,写点自己的东西,选来选去还是写这个吧。从我华夏民族形成开始,四周的游牧民族就已经形成,北狄、西戎、东夷、南蛮的割据一直伴随着我们。从夏朝开始老冯看地图,北方有个少数民族叫做獯鬻,其实就是匈奴的前身。而“匈奴”这个词真正见于史书是在春秋战国的公元前318年,这个民族从冒顿单于开始,到匈奴西迁,纵横我国漠北近200年。
这场战役的策划者之一——大行令王恢
从秦朝建立开始到秦朝灭亡,秦朝的军队基本上和匈奴军队能打个难解难分,所以始皇帝才建造了长城来抵御匈奴。并派蒙恬抗击匈奴,取得了不错的效果。汉朝建立后,国力衰微,刘邦曾经率三十万大军被冒顿单于围困在白登7天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白登之围”。自此之后的70多年,中原无力抗击匈奴,只能通过“和亲”来维持短暂的和平,还要看匈奴人的脸色。
展开剩余69%这场战役的策划、决策者——汉武帝
公元前141年,中原大地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,秦始皇以来最伟大的皇帝——汉武帝继位。这个时候汉朝经过七十年的休养生息,国力慢慢恢复,军事实力也和刘邦时期的积贫积弱不可同日而语。16岁继位的汉武帝雄心勃勃,想改变这种对匈奴卑躬屈膝的和亲局面。经过了8年的蛰伏,汉武帝一手策划了我们今天的大幕——马邑之围。
重要执行者——爱国商人聂壹
当时的大行令(掌管王朝对属国之交往等事务)王恢命令商人聂壹以经商为名觐见匈奴军臣单于,说能诱杀马邑县令,愿为内应帮助匈奴夺得马邑。匈奴单于贪图财货与土地,遂率10万骑兵进攻马邑。其实这都是汉武帝和王恢的计谋,在马邑县城,武帝以韩安国为护军将军,李广、公孙贺、王恢、李息等为将军,率三十余万大军分别埋伏于马邑附近和代郡。在距离马邑不足百里时,军臣单于发现异常,慌忙退兵。
匈奴指挥官——军臣单于
马邑之围是汉代建立以来,汉帝国第一次主动诱击匈奴,马邑之围后汉朝和匈奴从再无和亲(直到昭君出塞)。这场伏击战虽然没有成功,但是它带来的战略意义是非常重大的。首先,这场战争让匈奴意识到了,汉朝已经不是那个软弱可欺的汉朝了,他们也提高了警惕。虽未成功,但是汉武帝轻轻松松调动了三十万大军去围堵匈奴,这让匈奴人认识到了汉朝国力的增强。
第二,为以后七次出击匈奴、彻底大败匈奴奠定了基础。这是一次试探,让汉武帝认识到匈奴虽然强大,但是并不是不可战胜的,也认识到了以王恢、公孙贺、李息等老将不太能适应未来对匈奴作战的统帅责任了。所以他提拔了后来的“帝国双壁”卫青和霍去病。
统一匈奴时代最后的单于——伊稚斜,大汉最后的宿敌
第三,老冯说过,这个围堵战,让攻守易形成了,大汉帝国改变了原来对于匈奴的守势。此战让华夏民族树立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尊严,还让我中华建立了千秋自信。从公元前129年到前119年十年时间,汉武帝七次抗击匈奴,把匈奴打得分裂成了五部分,有一部分为了生存空间,西逃欧洲,还灭掉了罗马。
这次战役也有欠妥的地方,他让匈奴恼羞成怒,对汉人的憎恨与日俱增,一段时间内,他们加大了南侵的规模,让汉武帝疲于应付。从军臣单于,到伊稚斜单于,汉代多了个宿敌。
老冯觉得,马邑虽然失败,但是对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来说,还有对于我华夏民族的民族认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发布于:天津市